面对种族歧视,我们能做些什么?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芋圆图片高清 甜品 面对种族歧视,我们能做些什么?

面对种族歧视,我们能做些什么?

#面对种族歧视,我们能做些什么?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小E参加的抗议活动现场

在我们喊口号期间,无论是开车还是走路经过的很多美国人,都会向我们表示支持,鼓励我们争取权益。这些温暖的声音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,让我不禁联想到去年疫情爆发以来,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开始愈演愈烈之后,我常常听到的那些话语。其中,那些刺耳的声音不止来源于他人,还来源于我的同胞。首先,作为留学生,我们和华裔在某些问题上就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。此外,很多居住在国内的伙伴,并不能很好地体会我们的处境。有些人会说,你选择去美国读书、工作,受到种族歧视就是这些体验的一部分。每次听到这种类似的说法,我都会很沮丧。

这些声音让我开始反思。也许面对种族歧视,最重要的是鼓起勇气去沟通交流,而不是选择独自承受。一些华裔在面对种族歧视时,选择沉默,很大部分时源于我们传统文化中讲求的“自我反省”的美好品质。当遭遇种族歧视冲突时,很多人会反思是不是自己想多了,别人真的是心存恶意才说出这种话的吗?是不是美国人本身就喜欢开尺度比较大的玩笑呢?我也时常会有这种困惑。

还有一些人选择沉默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反应会带来不良的后果,他们会默认自己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,悲观地认为反抗不会有很好的收获。我觉得这也是缺乏沟通交流。我们可以去学习如何回应歧视的行为,而对于种族歧视的理解,也只会在跟人的沟通中越辩越明。

02

李厚辰曾经提到,“越是在一个公正和正当性丧失的社会。人们就越会有“歧视”的冲动。尤其当他们认为自己在遭遇不公和歧视时,歧视他人反而成为了一种‘自保’的手段。” 三笑在学习有关种族歧视的知识时,也常常有这样的反思。很多时候,反抗种族歧视反而埋下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种子。我们是否也是既得利益者?我们又是否是歧视的施加者?这值得我们去反思。

歧视可能是双向的,反思源于学习与沟通

@三笑

在美留学五年半,2019年回国

作为一个在美国度过本科生涯的人,我有过几次印象深刻的被歧视的经历。第一次,是在大学的讨论课堂上,我被分到了一个除我之外全是白人的小组。轮流讨论的环节,他们对我想要发言的提示视而不见,我被直接跳过。还有一次,我碰巧经历了一场由黑人组织的“种族歧视”抗议游行,当时抗议者直接愤怒地冲我们吼:“你是谁?请滚出我的国家!”

这些经历带给了我很深的困惑:如果说美国文化主张的是平等、民主、包容,为什么会对亚裔群体产生这样的偏见呢?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,我特意选了一门叫 Asian American Studies 的课程,其内容是梳理亚裔美国人从历史以来的生存和生活状态。

在这门课上,我才开始慢慢了解到,美国亚裔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。一方面,他们是所谓的“模范少数族裔”,为美国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,这也让他们和在经济地位处于底层的非裔美国人产生了隔阂;另一方面,反亚裔的种族仇恨,又深埋在美国移民和公共健康、政治体系之中,比如在新冠大流行之际,亚裔就被贴上了“病毒来源”的标签,也常被认为是抢夺了美国人的就业资源。

作为一名留学生,我观察到多数美国人对我们在国内的真实生活状态并不了解。不论是美国的同学,还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,他们总是会问我一些已经“过时”的问题。比如,中国现在还实施平均分配吗?你们每个人的工资都是一模一样的吗?这些问题听上去很荒唐,但也印证了很多美国人对于中国连基本的了解都没有。

三笑在学校作为摄影师加入了一个街头时尚的杂志社社团,杂志的内容围绕引导大家去关注有色人种的美丽和可见性(the beauty & visibility of People of Color)。

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会在当下及时去做澄清。同时,我也会给他们分享我在国内的真实生活状态,科普我们早已开通的线上支付、共享单车、线上购物这些“云服务”,帮助他们刷新一些认知。在假期回国的时候,我也会坚持在共用的社交网络上分享我在国内的生活,可能是一些风景照、有趣的咖啡厅、复古小店、大小型超市和便利店等等。他们看见了会问起这是在哪,我也会耐心地解答,并且邀请他们来国内游玩。

沟通才能破除歧视的怪圈。其实国内也会存在一些种族歧视的情况。在广州,经商的黑人很多。新冠疫情期间,有一家麦当劳张贴了一个声明,禁止黑人入内,因为他们可能会携带病毒。这其实也是一种种族歧视。有一句话说,“每一个作用都对应着一个相等反抗的反作用”。所以,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,都可以有一个双向的行动跟反思。

03

阿列克斯·提臧在《何以为我》中指出,“亚洲就像一个舞台,精力充沛的西方人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自己的戏剧和幻想,而亚洲人只是‘闲杂人等’。” 正如累累提到,种族与性别时常是交织在一起的,很多性别议题背后,都有着种族的因素。不仅“亚裔”这个词的意义,是白人至上主义所赋予的,就连“亚裔女性” “亚裔男性”的形象也是为了满足白人幻想而变换的。

有时候性骚扰的背后,也有种族的因素在作祟

@累累

在英留学一年,2019年回国

有一次,我在去兰卡斯特演出时,刚下火车,就受到了两位路过的白人男性辱骂。在我留学期间,我还遇到一个男生,专门骚扰中国女性,美名其曰,想要找一个中国女朋友。其实,种族歧视和性别时常是纠缠在一起的。我发现,在国外有时候你以为只是单纯的性骚扰,背后也有种族的因素。

因为我在外形上并不属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气质,所以在国内我其实不太担心被人骚扰什么的。但到了欧美,我也避免不了遭受白人男性的性骚扰。也许是在如今的种族权力结构下,就算按所谓男性气质的“强度”来划分,亚裔男性仍处于欧美社会的底层。“亚裔”本身就是被赋予的概念。

此外,我在课程中也时常感受到一种隐形的歧视。比如上课时,聊到英美的问题时,大家都会有积极的回应。好像默认中,美国、英国的问题就是很重要的问题。相反,当有时候,中国学生说出一个有关中国的问题时,其他人就不会对此有所回应,议程立马就跳到下一个问题上了。另外,我还观察到我们课上,无论是韩国、越南还是泰国的学生,亚洲学生普遍还是很沉默的。

这些事情也激发了我对“种族议题”的兴趣。在英国留学期间,我参与了一个校内的反种族歧视活动,叫“占领Deptford Town Hall”。Deptford Town Hall是我们学校的行政楼。当时的活动诉求就是希望学校能设立明确的反种族歧视机制。当时,学生们占领了这座大楼,在大楼里学习、娱乐,甚至发呆,以一种轻松但有活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态度。3个星期后,学校通过了我们的诉求,设立了反种族歧视的机制。

图片来自《卫报》,Occupation of Deptford Town Hall

这件事也让我反思到了,作为留学生,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日常的、反抗种族歧视的行为。例如,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去争取发言,去呈现关于自己国家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面向,而不是去顺应外界的有色眼镜抑或保持沉默。另外,我们还可以多和来自东亚的朋友们交流,因为彼此的文化还是有些共通性的,尝试去建立一个亚裔的小共同体。

04

马丁路德金曾在演讲中讲到,“我梦想有一天,我的四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,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。”对于下一代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的期望,一直在驱动像Wen这样的第一代、第二代华人奋斗在追求种族平等的第一线。

反抗歧视,是为了下一代开拓更多的空间,并建立身份认同

@Wen

在美多年,现已定居

在多年以前,我来到美国念书,毕业后留在了美国工作。很幸运的是,在美多年,我几乎没有遭遇过种族歧视。在我看来,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有两类。第一类是历史的、系统的,从19世纪华人作为劳工进入美国,法律和政策层面上对于华人权利的保障比较少,甚至还推出过排华法案。第二个呢,是我感受到,在美国的文化里,对于亚裔还是有很多刻板印象的。在流行文化中,亚裔男性往往被再现为体弱的眯眼男,亚裔女性又被想象为带有神秘东方色彩的性感。而在其他族裔看来,亚裔似乎是模范少数族裔,亚裔数学很好,成绩好;亚裔很努力,很会赚钱,很富有。但亚裔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。

比如,第一代移民大多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,会讲英语的也不多,因而他们很难融入主流社会,甚至都很少走出唐人街。有很多抢劫就是瞄准了这些在唐人街、中国城开小店的华裔。然后,新冠疫情爆发之后,亚裔就成了一些美国人的出气筒。最近很多报道都能看到,他们会挑亚裔的老弱病残下手。老人走在路上,会走过去推倒他。

尽管我幸运地没有遭受过什么歧视,并因为在中国、美国接受过的良好教育,而在如今有着不错的生活,但我还是想为我的下一代开拓更多的空间。我希望这个社会能承认亚裔的贡献,也希望美国能更加包容与多元。我想要我的孩子未来无论是接受教育,还是工作,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,而不会因为他的肤色而受到不同的对待。所以我这些年一直在无偿地参加一些活动。

我和我的朋友们组织参与了彼得·梁警官的大游行。当时,纽约市警察局的亚裔警官彼得·梁开枪走火,造成了28岁的黑人阿凯·格里死亡。当时,纽约布鲁克林区法案陪审团裁决结果表示,梁警官包括过失杀人等5项罪名都成立,面临最高15年的监禁。我们不希望他因为亚裔的身份,在黑白矛盾冲突的情况下被纽约警方作为替罪羊抛出来,被加重判刑,从而导致人生因此被毁掉。当时,全美很多地方都掀起了大游行,于是我也参与到了其中。我觉得这些游行对于舆论、检察官、法官也好,一定是能造成一定压力的。最终,梁警官确实被从轻判决了。这一次我也参与到了费城的反华裔歧视抗议的主要策划中。

另外,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开设了本地的中文课。我们也一起推广中国春节。现在我孩子快上高中了,中文课已经成为了他们高中的一门常设课程。我想,这对于下一代华裔儿童来说,都在无形中给了他们更舒服的环境,给予了他们一种文化的自信。

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,每一个人所做的也有限。我想,我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让自己身边、自己的社区变得美好一点点,让自己的孩子空间大一点点;那我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所做的这些义务努力,都是值得的。

聊一聊

你有遭遇过种族歧视吗?

你又是如何面对的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